首页 > 古书合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22册)

资料编号:KW1988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6.63G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出版时间:2007

本丛刊萃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稀见地方志(乡土志)二十九种,多为明、清两代抄、刻本,少数几种为民国时期的油印、石印或铅印本。其中[康熙]碾伯所志、[咸丰]崇义县续志、[道光]玉门县志、[光绪]武清县志、[嘉庆]蛤仔难纪略、[嘉庆]巫山县志、[清末]无锡斗门小志、[民国]古北口志、[民国]杏花村续志、[民国]叶县乡土志等十余种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独家收藏的版本,实属珍罕。

附目录: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前言(续)
[乾隆]廬州衛志:六卷 首一卷

(清)尹煥纂。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四冊。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尹煥,字堯文,號德安,直隸(今河北)靈壽縣人。卷前有尹氏自序,卷末有蔣宗魯跋。煥鑒於“郡縣則皆有志,且閱時而即加修,而衛獨無之,但附一二條於郡縣志之内,一切事宜多不詳悉”,於辦理屯漕之暇,爰採郡邑志並地方耆舊所撰述,文案所記載,裒而輯之,成衛志六卷。據蔣跋,是志始纂於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成書於次年五月。全書計六卷,首冠聖喻、上喻。卷一圖考、建置、官署、封典;卷二制官、選舉;卷三屯田;卷四錢糧款項、運糧事宜、屯糧船隻、運白、軍犯;卷五人物、烈女;卷六藝文、補載。煥時任廬州衛守備兼理六安漕務,故書中關於清順治至乾隆間漕運、屯田之記載最爲詳細,頗具參考價值。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另有天津圖書館收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存有膠卷。

[民國]杏花村續志:三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民國)胡子正編纂。稿本。三冊。半葉八或九行,字不等,白口,無框格或紅格。胡子正,貴池(今安徽池州)人。此書乃子正續補清康熙二十四年郎遂《杏花村志》之作,纂於民國四年(1915),未三閱月而書成,約三萬字。卷首載方汝霖序、郎鴻鈞題辭、書成自題絕句、本書凡例及“徵啓”一篇。卷末錄江振華後序和作者自撰之跋。正文分上、中、下三卷,凡九目。卷上記名勝、建置、古跡、人物;卷中錄題詠、詞賦;卷下述碑記、箋啟、雜記。是志編次體例效法郎《志》,但也有所增減損益。如總分各圖已詳郎《志》,故是志不載;郎《志》有“丘墓”目,此志亦無;又郎《志》於“題詠”目下,按七言、五言等詩體編次,是志於該目下則“但以人之先後為斷”。是志所記,上承郎《志》,下迄民國初,凡杏花村二百三十餘年人物、事跡。另外,是志也補充了一些“原志所未盡”之事,於前人題詠和詞賦之作,搜羅尤爲詳備,頗具參考價值。

是志稿本現藏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抄本。另有民國四年(1915)曾排印,傳本亦稀。

[康熙]彭澤縣志:十四卷 首一卷

(清)王廷藩修,(清)潘瀚等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十冊。半葉十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黑魚尾,四周單邊。王廷藩,江南六安(今安徽)人,時任彭澤縣知縣。潘瀚,江南人。《彭澤縣志》於有明一代凡三修。成化二十一年(1485),縣令淩侯杞“以邑志弗完,孜孜考索以補之,粲然成書”。弘治十七年(1504),縣長王琦與邑人陶堅“相與詢故訪舊,補略拾遺”,斯為全書。萬曆十年(1582)彭澤縣事葉朝榮、戴震享又纂修邑志。其後百餘年間,前志迭遭焚剽,鏤版已燼。廷藩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彭澤縣志,閲三月而書成。卷前有王廷藩序、彭澤縣志舊序四篇,及修志發例八則,卷後有何圖書跋。卷首“摹舊本合於新制”,載縣境圖、縣城圖、縣署圖、學宮圖四,以便觀覽。正文十四卷,分爲十志。區域志述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形勝、山川、坊都、古跡、丘墓,風土志記土田、戶口、風俗、物產、農政、卹政等,營建志記城垣、公署、學宮等,秩祀志記祀典、公儀,附寺觀庵院,賦役志記額賦、役法、屯田等,附雜稅,官師志載職制、學官、名宦、宦跡等,選舉志錄貢舉表、科甲表等,人物志分鄉賢、忠烈、孝義等傳,藝文志錄辭、詩、疏、文、傳記、記、序等,末為雜志。是志體例本與舊志,但又有所變通,類目設置更爲合理。如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形勝、山川等目舊志統之於與地,廷藩以“與地通天下而為言”,乃易之於區域。舊志食貨志載戶口、土田、賦稅而風俗別為一志,是志則易之於風土,風俗亦置於其下,而將賦役別出,列爲條目之綱。是志廣徵博採、内容詳實,編次嚴謹、取捨有法,具有重要文獻價值。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另有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收藏。

[乾隆]寧州志:十卷

(清)張耀曾修,(清)陳昌言纂。清乾隆二年(1737)刻本。十冊。半葉八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邊。内封題:“寧州志,大方伯刁鍳定,百尺樓捐梓,乾隆丁巳菊月鐫”。下書口鎸:“百尺樓板”。張耀曾,字榮閭,直隸景州(今河北景縣)人,由貢生初授撫州府通判,雍正十年(1732)調任寧州知州。陳昌言,字玉亭,江西寧州人,貢生,授教諭。按,寧州,“自貞元間武寧八鄉始縣治,宋因之,尋稱軍,元改為路,後改為州,明初改縣,弘治間複為州”。邑志之始作邈不可考,“成化中,縣尹蕭公光甫始為志四卷”,“蓋本宋時徐筠修水志也”。其後,寧州志經多次重修。“嘉靖任寅,陸牧統以都憲周公季鳳修水備考為據,復一修。萬曆乙未,方牧沆以前任楊牧維誠所輯者刪正之,復一修。”清康熙四年(1665),州守徐永齡“復起而葺之,得之殘梓者十之五六,採之於儒林者十之三四”。十九年(1680),前州守班衣錦復“承檄纂修”。乾隆二年(1737),耀曾奉檄纂修邑志,即上承班志。卷前有祁刁承序、張耀曾重修序、陳昌言纂輯自識、舊志序跋八及凡例。是志以與地、建置、祠祀、田賦、官師、選舉、人物、藝文為序,列綱為八,分卷為十,設目六十四。其體例“從前舊志模範通例”,唯圖考倍勝於前。凡例云:“舊志只繪通州總圖,似屬簡略。今以州治及銅鼓並各鄉形勢河道列四總圖,八鄉另刻分圖,附載道里數目,使覽者按籍而求於境土,遠近險夷,曲折阨塞,不出戶庭,了如指掌。”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另有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收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有膠卷。

[道光]吉水縣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

(清)周樹懷修纂。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十九冊。半葉九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黑魚尾,四周單邊。周樹懷,湖南長沙縣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道光五年時任吉水縣知縣。考《吉水縣志》創修於明正德六年,三修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是志於道光三年(1823)奉檄始修,次年九月成書。全書計三十二卷,首一卷。卷首錄樹懷序、縣儒學教諭饒萃序、縣儒學訓導蔡殿英序、舊志序八、修志姓氏、凡例十二則。正文分三十二綱目,“其細目各以類附比,於舊志較詳,而前後次第略有不同”。“疆域沿革、山川、形勝、控馭之宜,土田瘠沃,賦役重輕,物產之登耗,禮俗之貞淫奢儉,學校人才今昔之衰盛,莫不皆具”。使人“不下堂而周知一邑之故”。與舊志相較,是志門類設置亦頗有特點。諸如坊鄉、里社、市圩依於城池門,賓興、鄉飲歸于學校志,朝賀、讀法諸典等司禮官之事,列於公署門而倉儲附焉,祭祀、禮器、儀文悉入祠廟。是志體例雅正,内容“既詳且審,稱善本焉”。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另有復旦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收藏。

[康熙]《長葛縣志》:八卷

(清)何鼎纂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六冊。半葉九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邊。何鼎,字晴山,湖南靖州(今湖南靖縣)人,康熙五年(1666)舉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長葛縣縣令。凡八卷,卷前有閻興邦、何鼎二序,卷末有徐昇原序、黃朝薦原跋及康熙三十年(1691)呂賁恒跋三篇。據序、跋,是志係奉河南巡撫閻興邦修志檄而作。康熙二十九年(1690)冬始修,越五月,康熙三十年志成梓行,記事亦止於是年。首附長葛縣總圖、長葛縣城圖、長葛縣學圖、長葛縣治圖等四幅。正文分方輿、建設、賦役、官職、人物、藝文六類,下括三十三小目,計十萬餘字。各目前有序,後有論,每類前有總序,後有總論,是為本志特色。志書材料源於省府州邑諸志及史傳、通鑑、文集等書,當然亦有採訪所得,較舊志,新增內容頗多,如人物志中新增德行、節孝者之傳記;山川、政績、宦績、河防、隱逸各目也有增補。方輿、建設、賦役、官職四志均爲一卷,人物志和藝文志則分上、下兩卷。方輿志下細分沿革、疆域、分野、山川、河防、古跡、戰爭、風俗等八目及災祥、岡阜陂溝二附目;建設志按城池、學校、公署、祠宇、墓域、寺觀、街衢、坊表、橋梁、鄉村、鎮集等類,記載了長葛縣的人文地理概貌;賦役志分戶口、賦稅、課程、里甲、物產等目,所記多為康熙朝本邑之賦役制度,考訂有據,真實反映其時社會與經濟狀況;官職志分官制、職官、宦績、薦舉、科目等目,記述自春秋至本朝千餘年來本邑之賢官良宦。人物志分列傳、孝義、隱逸、耆壽、藝術、流寓、列女等目,所記者爲民間之異于常人者,耆壽目、藝術目一般為他志所不載。藝文志以文為主,包括詔勅、碑記、序、贊等,詩賦多為邑人之作。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另有國家圖書館、廣西師範大學圖書館收藏。

[咸豐]《崇義縣續志》:二卷

(清)汪報閏修,(清)陳世瑋纂。清咸豐六年(1856)刻本。二冊。半葉十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汪報閏,號桐階,江蘇山陽(今江蘇淮安)人,道光三十年(1850)任南安府知府。陳世瑋,邑人,貢生。是志乃乾隆三十二年(1767)羅志的續修本,始修於咸豐五年(1855)冬月,次年續成梓行。是志隨舊志,續乾隆三十二年後之事,止於咸豐五年,凡二卷,卷前有南安前後兩任知府汪報閏、廣旉,崇義知縣何允廉及南安府教授周誥、南安府訓導鍾啟囐五序,述修志緣起。卷末有兼理崇義縣學教諭何友玉跋。正文分天文、地與、建置、禮樂、賦役、官師、選舉、人物、雜事、藝文十大類,內括七十小目。《續志》體例依舊,不附前志,前志止作存目。續志新增官師志、選舉志、雜事志、藝文志等類,天文、地與、建置、禮樂、賦役各志小目均有增改,唯所增之文略顯簡陋。如官師志大多只錄祖籍職官,人物之生平事跡皆無。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僅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收藏。

[嘉慶]《蛤仔難紀略》:一卷

(清)謝金鑾撰,清嘉慶十四年(1809)纂。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半葉十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雙邊。謝金鑾(1757-1814),字巨廷,又字退穀,晚年改名灝,侯官縣(今閩侯縣)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自嘉慶六年(1801),前後任邵武、南靖、安溪、南平等縣教諭,著有《教諭語》倡學。嘉慶十年(1805),調任臺灣嘉義縣教諭。嘉慶十二年(1807)與鄭兼才合纂《臺灣縣誌》。回閩後,三任學官于閩南,又任安徽教諭。嘉慶十九年(1814)病卒於家鄉,入祀鄉賢祠。著述有《大學古本論》、《二勿齋文集》、《春樹暮雲篇》、《泉漳治法論》傳世。是書不分卷,卷前有嘉慶十三年楊廷理序,卷末有嘉慶十四年謝金鑾後序。據二序,金鑾以蛤仔難居台之北東,勢控全局,若爲賊有,則禍害靡寧,故清廷應建置管轄,遂考其圖經,征其始末,以利朝廷謀斷,著《蛤仔難紀略》六篇:首原由,次宣撫,次形勢,次道裏,次圖說,而終之以論證。原由一篇,敘漳洲人吳沙開墾蛤仔難始末,及海寇蔡騫、朱濆垂涎蛤仔難之始;宣撫篇,詳述蛤仔難蔡騫、朱濆之亂,敘中有議,盡呈蛤仔難之民情;形勢、道里、圖說三篇則記蛤仔難地理形勢、莊社田園、道途裏至等;論證篇,總括前文,條分縷析,力陳蛤仔難建置之必要,而字句之外更顯懮民擭土之心。其書後由梁上國上報,清廷納其所議,嘉慶十七年(1812)八月,蛤仔難正式設立噶瑪蘭廳。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書刻本僅本館收藏,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有傳抄本。

[乾隆]《郟縣續志》:一卷

(清)張楣修,(清)聶憲纂。清乾隆七年(1742)修,乾隆八年(1743)刻本。二冊。半葉九行二十字,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邊。張楣,字季容,奉天鐵嶺(今屬遼寧)人,監生,乾隆二年(1737)任郟縣知縣。聶憲,字汝南,號冷庵,邑人,增生,有《汝南詩集》。是志為康熙金世純志之續修本。郟縣舊志成於康熙三十三年,距乾隆七年,四十又七年矣。張楣蒞任後乃謀續修,書稿成於乾隆七年,乾隆八年劉藎繼任後梓行於世。是志續增康熙三十三年以後事,記事內容止於乾隆八年。卷前有乾隆七年宋名立、張楣二序,卷末有乾隆八年劉藎跋,述修志始末。是志體例仍悉遵舊志,按類逐項增入,詳而不冗,嚴而不略。沿革、形勢、天文、疆域、山水等類,因變化甚少,新志內容不增。主要增補康熙三十三年後四十餘年的政教興廢、職官、選舉、藝文及部分人物傳。其中,賦役類增入內容最詳,保留有康熙朝“續生人丁,永不加賦”及雍正朝“攤丁入畝”的珍貴史料。是志新設倉、養濟、特典類目,於同類志書中少見。本志還對舊志進行辨誤,舊志的人物類中收入宋代牛臯、而未收明代李忠湣,本志進行了更正。本志刊行時曾將康熙志四卷一併重印,故是志書口刻作卷五。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除本館外,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三家有藏。

[康熙]《建寧縣志》:十四卷

(清)周燝等掌修,(清)陳恂纂。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八冊。半葉九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黑魚尾,四周單邊。周燝,字漢公,陝西臨潼人,舉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任建寧縣知縣。陳恂,字質夫,邑人,順治五年(1648)拔貢,官至山西都司經歷。《建寧縣志》自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何孟倫修後,至康熙十一年,一百二十餘年未修,其間人、物、事變遷演繹甚多,周燝知建寧縣事後乃謀重修。是志修於康熙十一年(1672),越三月修成梓行,記事亦止於是年。凡十四卷,卷前有康熙十一年(1627)柳文標、汪麗日、周燝、陳於達四序及舊志序、跋三篇,正文分輿地、風俗、建置、賦役、祀典、官師、選舉、人物、雜事、藝文十志,下括六十餘小目,每志目後均有總體說明,是為本志特色。《建寧縣志》分類清晰、內容翔實,其中建置、賦役、官師、人物、藝文五類尤詳,均占兩卷。建置志詳述本地城池、公署、關隘、橋梁、亭閣、寺廟;賦役志詳記本地戶口、田畝、課額的沿革變遷,為後世研究彼時經濟發展提供豐富資料;官師志詳考自宋以來任本地知縣、縣丞、主簿、典史、教諭、鎮防、攝官諸職之士人的生平事跡,其中,“攝官”為舊志所無,是本志新增之目。人物志細分為勳庸、宦績、理學、隱逸、儒修、文詞、質行、義勇、列女、仙釋諸目,展開了建寧歷史之人物長卷;藝文志分兩卷,其一為文,其一為詩,文多邑紳記本縣之建設,如郡司農柳文標撰《建玉皇閣序》、舊邑令袁植撰《重修泮宮序》,舊邑諭蔡春《築城記》詳記建寧縣建城始末,尤爲珍貴;藝文志之詩多為邑人呤誦風景之作。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此志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福建圖書館三家亦有收藏。

[順治]《閿鄉縣志》:六卷

(清)張三省,楊遵修,(清)杜允中等纂。清順治十一年(1654)刻,順治十六年(1659)、康熙五年(1666)增刻本。二冊。半葉九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邊。張三省,字鄰曾,號芥舟,浙江嘉興人。拔貢,順治十年(1653)任閿鄉縣知縣。楊遵,字從先,號衷愫,山西蒲州(今永濟)人,順治二年(1645)舉人,順治十四年(1657)知閿鄉縣事。杜允中,邑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閿鄉縣志》自萬曆二十九年黃方修後,至順治十年,五十餘年未修,其間朝代更替世事殊易。三省蒞任後始謀重修,覓舊志,搜新事,刪舊增新,順治十一年春付刻,越三月志成。楊遵繼任後,續前志至順治十五年。張三省、楊遵二“序”詳述修志本末。本志選舉類目記事至康熙五年,則康熙初年又有增刻。卷前有縣境圖、縣城圖等六幅,正文分沿革、星野、疆域、山川、津渡、陵墓、古跡、風俗、田賦、食貨、官師、公署、祠廟、寺觀、人物、名宦、鄉賢、流寓、選舉、卓行、僊釋、異聞、藝文等二十三類。藝文篇幅最多,記錄歷代名人詩文與閿鄉相關者,如李白《鼎原》、杜甫《戲贈閿鄉秦少府短歌》等,邑人詩作亦盡收書中。明萬曆舊志大都保留於新志,災祥及風俗於舊志中記錄甚詳,新志悉數照錄。新志所增多爲順治朝之事,主要為賦役、驛遞二項,頗詳盡,新增之篇幅幾與舊志所記相等。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本書刻本國家圖書館亦有收藏,另上海圖書館、河南圖書館有膠卷。

[雍正]《巫山縣志》:不分卷

(清)佚名纂修。中國書店1963年抄本。無序跋。記事止于雍正七年(1729)。本書似抄自雍正《巫山縣志》,分疆界、星野、建置沿革、山川、物產、風俗、公署、城池、學校、祠祀、賦役、馹傳、秩官、名宦、科第、鄉賢、孝義、仙釋、古跡、祥異、僭據、兵防等類,缺藝文類。明洪武十三年(1380)曾置大昌縣,清康熙九年(1670)廢大昌縣,並入巫山縣,故書中多處於類下分記兩縣之制事,如疆界、山川、城池等類,先述巫山縣,次大昌縣。山川類記載較詳,包括山、岩、坪、嵌、洞、寨、石、河、灘、沱、溪、水、泉、池、井、渡、峽等十七小目,可見分類之細、記述之詳。賦役類記明清兩代,尤其是康熙年間該邑人口、田畝、糧銀概況,為研究清初地方社會經濟情況提供寶貴資料。是志未單列寺觀,而是附於仙釋類後,與方志通常分類不同。僭據類記載漢光武建武九年(33)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本縣大小兵事二十餘起,其中,明崇禎末年張獻忠率農民軍自穀城攻巫山縣、清順治四年高以功等十三家義軍進攻大昌等戰事記載甚詳。兵防類記有康熙初年四川總督李國英率兵鎮壓袁宗弟、郝搖旗等所率農民起義軍之兵事,真實反映昔時清政府與川民之矛盾與對峙。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僅南京大學圖書館有刻本,另中央黨校圖書館有抄本。

[康熙]《鄢署雜抄》: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汪爲熹纂。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綸嘏堂刻本。二冊。半葉十一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汪為熹,字紫山,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康熙舉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由浙江桐廬縣教諭升任河南鄢陵縣知縣。是書卷前有康熙五十八年(1719)汪為熹自序,述及邑志未修已有六十年,上任後原擬修志,然因辦漕糧兵餉事冗而未果。但留意搜羅資料,得有用者數百十條,及至去任,乃將所積資料編輯成書。卷首有楊撫憲、張尚書請停豫省辦漕奏疏及張尚書請給關霨世襲博士疏,卷末為作者在任時之見聞、案件、民風等,及酬贈詩文。正文分沿革、建置、山川、碑搨、姓氏、塚墓、古跡、寺廟、職官、人物、物產、詩詞等二十餘類,共計七百一十六條。內容多擷自野史筆記,輔之以本人在邑之見聞。行文隨意,體例亦不甚嚴謹。皆因本書乃志書之草稿,而非正式志書。因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歸之於小說家存目。然其于修志著力甚勤,廣搜地方之掌故,存留大量原始資料,尤其詳細記載和考證了邑內庚、馬兩大姓的族史及人物事跡,於後之修志者幫助極大。書中記有明末李自成軍在邑活動及左良玉對其鎮壓之戰爭史料,具較高的價值,爾對經濟、教育方面疏於記載,是爲瑕者。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本志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三家圖書館另有收藏。

[民國]《葉縣鄉土志》:不分卷

(民國)郭登峰編。民國十三年(1924)石印本。一冊。半葉十行二十六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郭登峰,葉縣師範學校教師。是志爲葉縣第一部私人編纂的志書,是一部以本邑兒童為對象的鄉土地理教材,全書皆用白話文,內容簡潔,敘述生動,通俗易懂,便於兒童認知及施行教學。內容分名稱、位置、面積、人民、山脈、河流、經濟、教育、實業、物產、古跡、風俗、交通、城市、區劃、宗教等十五項,材料來源於舊縣志及作者之搜集整理。由於是鄉土地理教材,故傳統方志必有之內容,如鄉賢行述等,本書並未收入。除此之外,本書還有多處亦體現時代特點,如區劃,清以村為單位,而民國後劃區而治。本書個人特色甚濃,因職業之故,撰者得以詳述當時葉縣教育之種種,如教育經費、教育區劃、縣立學校,乃至社會教育,從中可見葉縣乃至民國年間縣級教育事業之概況。清末民初,西洋宗教傳入,深入鄉村,作者對此亦有記載,述及民國葉縣各種宗教並存之情形。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本志僅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收藏。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二十二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出版

目录介绍如下: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1(0 folders, 11 files, 3.40 GB, 3.40 GB in total.)
│00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pdf147.56 MB
│00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2.pdf436.83 MB
│00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3.pdf482.16 MB
│00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4.pdf479.11 KB
│005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5.pdf327.58 MB
│006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6.pdf364.87 MB
│007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7.pdf383.33 MB
│008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8.pdf351.82 MB
│009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9.pdf293.30 MB
│010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0.pdf347.35 MB
│01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1.pdf343.48 MB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2(0 folders, 11 files, 3.24 GB, 3.24 GB in total.)
01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2.pdf306.50 MB
01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3.pdf284.15 MB
01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4.pdf302.82 MB
015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5.pdf331.95 MB
016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6.pdf393.52 MB
017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7.pdf379.84 MB
018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8.pdf326.47 MB
019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19.pdf240.55 MB
020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20.pdf275.22 MB
02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21.pdf295.52 MB
02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22.pdf184.26 MB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 暂无相关文章